返回首页

【产业与创新】陈宪接受新华社采访,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最大优势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9-12-20

中央召开年度经济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接受新华社采访,深度解读未来经济创新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集群促进未来经济增长

No.1如何看待中央经济会议对19年经济的判断?

 

现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还是比较严峻,要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来对冲增长的下行,很重要的就是现在怎么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经济净增长的背后主要还是经济结构变化和制度转型,这也是中国过去40多年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怎么通过推动不断的结构变化、制度改革来促进增长?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改革,可以获得一定的增长空间;民营企业则需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负来激发民企活力。同时继续扩大开放,并通过区域的调整带动都市圈集群效应。

会议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区域是中国新兴产业侧缘、科创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尤其现在长三角已经非常明确,有6大都市圈。都市圈能够产生集群效应,背后产生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带动投资、带动产业的发展。

 

区域集群本质上是一个创新的集群,它的内容就是产业的集群,它的形态就是都市圈。尤其是在东南沿海这两个地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和增长空间。

 

No.2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热点,您觉得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将哪些领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同时要建立1+N规划。N是什么?比如说在环保、交通、社会保障这些方面,都是都市圈的规划。

 

要注意到长三角40多个城市,人均GDP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8倍。也说明目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地方,可以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尽管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但是空间范围大,不同的城市之间在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这些公共服务上的差距比较明显,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发展的地方。

 

创新精神是经济转型的内生动力

No.3您觉得未来的中国的经济转型更多的会在哪些方面会发力?

 

我们现在增长下行的一个很大的压力,来自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原来讲美国、日本和欧洲放缓,现在是三大经济体同时放缓。在这样一个压力下,中国现在已经由高增长到中高增长的国家,发展的动力到底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更好的推动创新?

创新的动力就表现在中国人“创业创新精神的内生力”,所以需要为源自于内心的动力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

创新基因是可以培育的。要培育更多更集中的人,一方面赋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形成人才培养网络,通过改革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另一方面就是创新生态。优化民企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激发民企的活力,激发外商投资。民企创业生态让有利于创新的条件能够得到很好的组合,不出现明显的短板,创新就培育出来了。

创新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集中区域上的集群效应。现在对冲短期下行压力,还要靠投资。从中长期增长来看,怎么培育更多的创新集群,有创新激情来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对中国的增长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人口红利

No.4

您刚才讲到创新,那么我们怎么去辩证的看待,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被转移到其他国家的状态?

 

人口红利这个概念,原来是针对一般劳动力的,没有假定劳动力有受教育的问题。一般的劳动力在整个年龄结构比较年轻的时候,可以带来人口红利。但是现在是以要素驱动为主到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需要聚焦人力资本。

现在人力资本的红利就是,让这些人要受到更多的教育,受到更多的培训,进行健康的投资。从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红利角度来说,中国人口的基数还是足够大的。

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个方面有很大的突破,那么由人力资本带来的红利还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现在从人力资本意义上去分析,这是另外一个技术创新。通过创新企业家精神,人才培养是未来最重要的投入要素。

No.5

2020年的挑战和机遇,您觉得有哪些?

 

内在的挑战是增长下行的压力;外部的挑战就是中美贸易背后的挑战。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中国经济是拥有内生动力的,所以我们最大的机遇就做好自己的事情,去把自己的发展空间充分的调动起来。中国经济的韧性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