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陈宪:决策思维中“最不坏的选择”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5-28


作者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什么是最不坏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没有比它更好的选择。

 

在经济学或博弈论那里,就是次优选择。为什么最优选择不存在?经济学的回答是,找最优选择太贵。也就是,成本太高,机会成本高,财务成本也很高,高到时间、人力和财力都耗不起。

次优选择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次优但仍然让人满意的结果。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表明,我们往往被迫做次优选择,以得到最佳结果,这时候的次优选择实际上是最优选择。博弈论还告诉我们,在不考虑对手策略的情况下,最优选择往往会导致最差的结果。

经济活动,就是投入产出的活动,也就是资源配置的活动。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有过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以不承认、不允许商品交换为前提,实行集中决策的资源配置。这种体制的失败,是以它不堪的实践告终的。当然,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诸多矛盾、问题,甚至危机。当然,有些危机是人的错误决策和市场经济矛盾交织在一起产生的。

经济学理论上还概括了一个词,叫市场缺陷,指出市场在哪些情况下失去效率。但是,好坏都是比较出来的。“市场经济是最不坏的选择”,在绝大部分经济学家和中国政府那里,都坚定不移地相信了、实践了。

就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口,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彰显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和信心。

也曾在政治学的文章中看到“民主政治是最不坏的选择”的说法。当然,民主政治有不同的模式,比起市场经济讲不同的模式,可能更加复杂。

疫情暴发以来的一段时间,关于国际关系,尤其是中国和美国关系的话题,一直如影随形,可以说的事太多,只能主观地挑两件说。我基本同意《环球时报》胡先生说的:

“美国对华态度改变的最大推动力是中美实力格局的不断变化,美方不接受中国成为与之并驾齐驱平等力量的可能性,这是最根本的。”

但是,接下来怎么办?对着干,不合作了?我想,这即便是一些人的答案,也肯定不是胡先生的答案。这完全不符合中国几代领导人关于中美关系的战略构想,也完全不符合中国人民一贯以来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更不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你可以说谁也不怕,但你能说谁也不合作吗?合作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是最不坏的选择。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中美共同抗“疫”的过程中,两国的专家、医院和民间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这也表明,我们确实不要太在意美国那位口无遮拦的总统,以及他身边几个人关于中美关系说了什么。那是美国当下的政治。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数代老百姓和领导人缔造起来的,它经历过历史的考验。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合作是最不坏的选择”。这是处理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身处中美关系第一线的崔天凯大使说,“我们要确保一个有利于两国合作的舆论民意氛围”,就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具体要求。

疫情是黑天鹅,疫情后难免发生国家间债务违约。有人借题发挥,质疑以前做的国际合作,包括和非洲国家的合作。任何决策都要在某个时点做出,也都不可能没有风险。疫情后可能发生一些债务违约,那也不能说我们的国际合作战略错了。继续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和世界各国的紧密合作,是最不坏的选择,也是不二的选择。现在人们常说底线思维,“最不坏的选择”就是底线思维的方法论支持。

(来源:20209期《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