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百年院庆系列活动:安泰•问政(31)——“对话张旭豪:互联网创业的十字路口”在我院举办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8-06-06

    百年院庆系列活动:安泰•问政(31)——“对话张旭豪:互联网创业的十字路口”于2018年06月04日下午在我院A301报告厅举行。论坛由我院主办,中国发展研究院承办,我院陈宪教授主持,共分为嘉宾对话、论坛评议与嘉宾互动三部分。两位对话嘉宾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杰出青年校友、饿了么董事长张旭豪先生和上海交大校友总会办公室副主任、城市治理研究院桑大伟研究员。在论坛评议部分,我院陈宪教授重点探讨了我们今天在什么意义上谈“创业”这个问题。会议获得了澎湃新闻、解放日报财经频道、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网)、新华社、社会科学报、新浪财经等媒体的支持。会议协办单位还有我院的MBA、EMBA、EE项目、校友与公关办。来自本院及本校其他院系共约170位师生、校友及创业者参会聆听了演讲。

首先对话由两位嘉宾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桑大伟研究员的第一个问题是,“饿了么”创业的本原是啥,因为并不是所有人能把灵光一现的idea变成好的创业项目,那么张先生是怎么判断当时的创业机会是真实的创业机会,而不只是肚子饿了?张先生回顾,2008年国家开始鼓励大学生创业,“饿了么”是从交大闵行校区内开始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创业不能光停留在嘴巴上,可能行动比任何东西更重要。第二个问题桑研究员问了张先生对未来10年互联网创业的前景,还有未来的主战场会是人工智能AI吗?张先生认为,接下来的10年肯定比之前的10年竞争更加残酷,并且很多领域已经形成了接近寡头的竞争,像衣食住行这四个领域;不过,他也认为未来在一些新兴领域,比如像二手车、医疗及其他一些行业仍还有一些机会。他指出,其实AI是技术,它不是用户价值,一定要围绕用户价值去创业,只能说AI是实现用户价值的路径实施。未来要实现用户价值,可能用AI的技术会更有效率,更能满足用户的签约或者是个性化的需求。桑研究员的第三个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更能满足用户需求,更高效且更好?张先生指出,10年前最早创业还是电话册子,后来有了PC,再后来发现手机上GPS定位非常方便。每一次技术浪潮过来有一些新的东西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体验,因此,其实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第四个问题是,“饿了么”最近和阿里的强强联合,可能不完全是财务并购,可能还是战略并购,这次对你们意味着什么?某种程度上张先生如此选择,这是必需的抱团取暖,还是有无奈的一面?张先生回复,其实这得分两块:一块是个人情感,一块是理性的商业判断,这两块其实要分开。对于每个创业者的感情角度来说,其实最后并购可能签字会比较慢一点;但是从理性的商业判断角度来说,可能合作能够让整个“饿了么”再上一个台阶,在更多的资源下发挥作用,同时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第五个问题是,你的抬头从CEO变成了董事长,并购两个月过去了,你的心态和工作状态有什么变化,怎么界定身份的转换?张先生回复,可能过去在细节,在每天的成绩,在业务报表上还是抓得很紧的;现在可以比如说一个月一个季度才捋一下,主要看大的战略的机会点是不是去做。此外,桑研究员还就从最初的一个宿舍到现在几十甚至几百个城市的管理半径、BAT等为何未出现在上海、创业者回来读MBA是否具有价值、怎么保持着创业的激情、作为一个企业哪个时刻最艰难等问题对张先生先后进行了提问,张先生分别从人才选拔应主要看重其业务能力及执行力、文化价值观的创建和搞好用户体验、为何“饿了么”是在上海创业、好的大学应多培养理想主义而不是只关注就业率、实战出来的东西比从读MB学来的体会更深、企业要有足够开放谦卑的心态以及强的学习能力、最艰难的是过去三年如何做到守正出奇等角度一一做了细致的回答。

在论坛评议环节,首先,陈宪教授总结指出,刚才的对话交流,基本上是沿着“饿了么”创业的历程展开。我们今天在什么意义上谈“创业”?陈教授主要就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即:从两个英文单词说起;今天创业做什么;今天什么人在创业;在什么地方创业;政府能够做些什么。首先,他指出,近一二十年来,创业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英文中有了关于创业的新词start-up,它和原来常用的entrepreneurship不同,能够反映创业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显然,新词start-up译为“新创”比“初创”更好些。他认为,今天的创业是做新技术和新模式。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业,start-up则专指以研发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业,即新创公司。在以色列,新创公司主要在做新技术;在美国,新创公司大部分在做新技术,也有做新模式的,如Facebook;在中国,做新技术的少于做新模式的,BAT都是做新模式起家的。他强调,这种情况肯定要发生变化,研发新技术将成为中国大多数新创公司的使命。惟其如此,才能把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他指出,今天是超理性动机的人在创业。雨林模式是新古典经济研究的“对手学科”。雨林理论驳斥了在私利的理性追求达到最大时,经济生产力是最高的这样的观念。他们认为,创业创新行为需要个人超越短期个人利益,并关注于长期共赢。超理性动机(extra-rational motivations)是指竞争的刺激、人类利他心理、渴望冒险、探索以及创造的喜悦、为后代做打算、渴望实现生活的意义等。如果说理性动机是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假说,那么,超理性动机就是聚焦创新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另一个假说。陈教授指出,应该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创业。生态系统原是生态学的概念,借用到创新领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各个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和创新因素之间组成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生态链。不同要素和行业之间创新链的组合,形成区域创新生态圈(系统)。它对于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试错为对的概率)具有决定性意义。关于创新生态,他强调,新兴产业集聚是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为前提;“雨林”是一种崭新的创新范式,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会在一定的概率下产生;绝对数与创新主体总量和创新生态相关,相对数(成功率)只与创新生态相关;适合创新创业的人,是一个小众人群,近似于常数。最后,他指出,《硅谷生态圈》的两位作者指出,凡是与创新有关的地方,市场都是非常低效的。这个观点会令许多人震惊。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政府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公共机构承担了远比一般思维中所认为的更加重要的角色。政府能够做些什么,政府是创新生态中的一个机构,是服务链上的一个环节,肯定要有所作为。在我国的研发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的占5%,而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一般在20%左右。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这说明我们政府作为不够。当前补贴(扶持基金)是我国政府的主要作为方式,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则是政府购买。二者的效果如何?这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在嘉宾互动环节,与会听众或创业者就新创项目融资应该拿谁的钱、创业过程中因为怎样的机遇开始让自己变得茫然、“饿了么”被阿里收购以后天花板是否真的被突破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花了几年时间才打磨好进一步增长的商业模式等问题先后向张先生进行了提问。(新闻稿提供者:刘建丰;根据论坛速记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