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政策建言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4-28 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持续蔓延,对我国和全球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充分发挥经济智库的专业优势,组织调动智库成员开展疫情相关的资政研究。智库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各大媒体积极发声、建言献策,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截至目前,来自智库的十多位专家学者,累计在权威媒体发表疫情相关的政策建议文章50多篇。现将智库成员的政策建议整理如下。陆铭教授1月27日在《澎湃新闻》刊文《肺炎疫情十问十答》,建议通过立法禁止食用和买卖野生动物,这是从需求端彻底消灭买卖野生动物的根本举措。此外,建议信息应该及时公开,有助于人们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媒体的采访权和报道权应该得到法律的保障,对提供真实信息的个体不应该有来自于行政命令的阻碍。夏立军教授1月31日在《澎湃新闻》发表文章《资本市场治理实践对疫情信息披露的启示》,提出了健全疫情信息披露的系统化建议措施:首先,建立专门、完整的疫情信息强制披露体系,从法律法规上明确法定的疫情信息披露义务人,对疫情信息生产、传播、公布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内容和格式的详细规定;其次,建立有效的疫情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和问责机制,通过强有力的法律责任约束,使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成本远远高于违法违规的收益;第三,鼓励海量的市场参与者自愿披露信息以及各种媒体的舆论监督。陆铭教授2月2日在《观察者》发文《疫情之下,打击涨价也不能一刀切》,建议疫情之下打击涨价不能一刀切,当口罩供应不足市场短缺时,在限价的同时采取限购措施,或政府集中采购和派发,以保证不论收入高低,各类人群均能够得到一定的供应。许志伟副教授2月2日在《第一财经》撰文《抢购口罩就像银行挤兑,应依靠国家力量增加供给》,建议依靠国家力量而非市场力量增加口罩供给,加快建设一批口罩生产基地,作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一部分,以提供公共品的形式存在。(一)陈宪教授2月4日在《澎湃新闻》发表文章《一季度增长将下滑,援助小企业刻不容缓》,就政府援助小企业的措施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各地政府设立的天使母基金加大投入力度,拉动民间资本的信心,缓解新创企业生存风险,同时保就业。第二,建议政府将诸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项目给予信息类新创企业,让它们有更多参与公共项目的机会。第三,地方政府和国有产业园区推出对新创企业的减税减租措施,将降低的营运成本投入到研发活动中。(二)潘英丽教授2月18日在《网易研究局》发表文章《疫情结束后央行仍可实施适度的降准和降息政策》,针对疫情后的经济政策做了三方面的提议:第一、建议由央行购买中央政府发行的长期国债,实施定向宽松的赤字财政政策。国债融资专项用于失业或息业家庭的消费补贴以及“人力资本发展计划”,由政府采购各类紧缺的职业技能培训,给需要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和城市下岗人员发放不可交易的实名电子教育券。对劳动密集型消费服务型企业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暂停或延迟征收税收和五险一金。允许人口流入城市的地方政府适度发行专项债,定向用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务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对冲民间投资的下滑。第二、建议由工农中建交和邮储六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成立公益金融部,由央行定点投放资金,以央行优惠利率或仅加风险溢价的信贷为劳动密集型服务类中小微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并向因复工延迟而生活困难的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提供3-6个月的低息或无息贷款,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央行和中投公司也可以购入优先股的方式救助有发前途和困难的系统重要性企业,并在企业摆脱困难后适时退出。疫情结束后,央行仍可实施适度的降准和降息政策。第三、建议政府创设国有生产建设兵团,吸收剩余劳动力,组织全社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从事水利建设、河道疏通、蓄水灌溉网络等短板产业和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生产。(三)钱军辉教授3月30日在《FT中文网》撰文《直升机撒钱,大通胀还会远吗?》,针对美国的财政刺激预示可能的大通胀,建议中国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让汇率起到缓冲国外通胀冲击的作用。(四)陆铭教授4月1日在《澎湃新闻》发表文章《经济战疫丨拉动消费:个人宜出力,政策要给力》,分别从个人和政府两方面给出了拉动经济的建议措施。对于个人,建议有储蓄、有能力消费的群体应尽力增加消费,增加消费就是联合“抗疫”。对于政府,他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第一,定向发放消费券,既可以在行业上向服务行业倾斜,也可以在群体上向失业者、农民工和低收入者倾斜。第二,在教育、培训和健康领域的消费,同时也是人力资本投资。建议对相关领域进行大幅度的特殊减税政策,对线上知识类产品给予补贴政策。对线上教育、培训以及知识类、教育类产品,派发特殊消费券,可以按手机号领取。开展免费的全民常规体检,指定社区医院作为体检单位,借机提高居民对社区医院的认同。第三,对所有参与到医护和防疫工作的人员,发放特殊的收入补贴。第四,允许提取公积金账户内的金额用于消费,并且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建议借此机会研究方案,逐步取消公积金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将相应金额计入免征个人所得税范围。(五)陈宪教授4月2日在《澎湃新闻》发表文章《经济战疫丨以经济常态化、政策超常态化对冲全球疫情》,就应对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在财政政策上,建议发行特别国债和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财政赤字率可以从2019年的2.8%提高至今年的4%左右,主要用于“新基建”领域(以5G设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投资,并且扩大数字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燃气供应与环境绿化等在内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第二,建议中央政府通过特别国债募集的部分资金,向占总人口30%左右的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津贴。鼓励更多的地方政府合理设计消费券的券种和发放规则。第三,在货币政策上,建议尽快推出降息措施,降低尚有空间的准备金率。陈宪教授3月份在《每日经济新闻》、《文汇报》、《政协头条》等权威媒体发表系列文章,强调疫情后要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加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他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方案:第一,建议政府以竞争性产业政策为主导,选择性产业政策为辅助,在数字技术、数字化架构、云平台管理上建立标准化运营,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成果。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标准规范,出台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医疗健康和数字农业等的融合标准规范。第二,在关键技术上,建议搭建数字经济共性关键和应用技术平台,在数字化基础,通用、前沿和颠覆性领域,集中攻关突破核心技术;着力拓宽延伸数字技术应用的广度、深度与长度,更大范围推进数字技术应用。第三,在人才培养上,建议加快推进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工科建设,积极发展数字领域新兴专业,促进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与其他专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人才培养规模,并加快国外数字经济人才引进。陈宪教授2月22日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专访,指出公共卫生就像国防,应该确立纯公共品的定性。建议重建和优化公共卫生体系,以各级疾控中心从事业单位转回行政单位为切入点,重新考虑公共卫生体系的央地关系,特别加强基层疾控中心建设。同时,加大公共卫生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在各级疾控中心设立首席专家制度,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陆铭教授2月25日在《澎湃新闻》 发表文章 《新冠疫情与中国公共治理的现代化之路》,建议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模式从“为增长而竞争”向“为和谐而竞争”过渡,“为和谐而竞争”要以更加强调基于民众需求的表达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为前提。同时,建议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把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疫情中形成的社会治理力量应该在疫情结束后得到更大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