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与区域】北京第二批积分落户启动,今年指标仍为6000人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9-05-27原文来源:2019年5月24日《时代周报》 北京市正式开启了2019年积分落户申报。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消息,2019年北京积分落户申报已于5月22日正式启动,并将于7月20日关闭系统在线申报功能,申报期限为60天,预计10月15日公示年度落户人员信息。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的落户条件和各项积分指标均保持不变。在指标操作方面,配合国家新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今年对个税指标的认定方式进行了完善,将原“积分落户申报工作启动前连续三个自然年度内,申请人须每月按工资、薪金或劳务报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平均每年缴纳额在10万元及以上。补缴税款无效”调整为“积分落户申报工作启动前连续三个自然年度内,申请人须每年按工资、薪金或劳务报酬所得或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平均每年缴纳额在10万元及以上。补缴税款无效”。
北京于2018年正式开启了首批积分落户,共计6019人经公示取得落户资格。目前,已完成落户5625人,随迁子女4405人,实际落户10030人。据悉,综合城市承载能力和政策关联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今年积分落户规模为6000人,并实行同分同落原则。
“户籍改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还无法一次到位的情况下,有必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北京每年通过积分的渠道落户6000人,这个规模还是比较小。”
以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为重
在去年开启的首批北京积分落户申请中,有人成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从事媒体行业的李琳(化名)于2018年11月28日顺利领到了户口本,两个孩子随迁落户,原本令李琳忐忑的孩子教育问题随之解决。
然而,2018年北京市申报积分落户约计12万人,相较最终约6000人的落户规模,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幸运。到今年,孔令东已在北京15年。在去年的积分落户申请中,孔令东(化名)无缘落户北京。谈及今年是否已提交落户申请,孔令东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他尚处于犹豫阶段。
根据去年落户的分数预计,孔令东今年仍无法落户。“去年差了10多分,今年才能增长4分,成功落户的可能性不大。”孔令东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孔令东今年增加的4分来自不间断的社会保险缴纳和其自有产权住所。按照《北京市积分落户操作管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以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年限作为合法稳定就业年限的计分标准,每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积3分;申请人拥有取得北京市房屋所有权证的自有住所,每连续居住满1年积1分。
相较于连续缴纳社保和居住年限,通过提高学历获得的积分值更高。根据《细则》,大学专科(含高职)积10.5分,大学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15分,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26分,研究生学历并取得博士学位37分。
积分落户管理细则显现了对高学历人口的青睐,而这意味着将普通务工者拒之门外。“在一个良性发展的城市里,人才和普通务工者应该有平衡的比例,例如高素质人才需要普通务工者为其提供生活服务。”陆铭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积分落户应该以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为主要衡量标准,英雄事迹或者获奖记录可以作为加分项,但受教育水平一定不能作为一个标准。
调整、完善京沪等超大城市的积分落户规则显得必要,而政策方面亦呈现出优化规则的趋势。4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的同时,要求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调整积分落户规则,未来会大幅度地降低学历的权重,将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作为主要积分项,”陆铭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国家层面,这个政策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但是户籍改革的步伐应该迈得更大。
户籍改革迈开步伐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到2020年,北京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以后长期稳定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
“目前京沪非户籍人口的比例约为40%,在第二个一百年这一时间节点到来前(即建国一百年),这些城市平均每年要实现约20万人落户,才能使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人口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陆铭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4.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6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5.5%。
经时代周报记者计算,到建国一百年这一时间点,30年的时间里,在户籍还与公共服务绑定的情况下,北京市平均每年要实现约25万人的落户,才能消除公共服务歧视。这一数据相较于目前每年约1万人的落户规模,户籍改革的任务显得艰巨。陆铭进一步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这还是在人口不增长的前提下,而按照市场规律,人口往超大特大城市集聚的趋势不会变。”
那么在落户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使外来常住人口享受到更平等的公共服务是否可能?政策的思路是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在5月6日国家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表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途径很明确,即“两条腿一块走”。第一条腿就是落户,促进有条件、有能力在城市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原来有接近三亿的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一亿人通过落户解决,余下的通过居住证制度全覆盖,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对此,陆铭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居住证制度的实行效果与取得居住证的门槛息息相关,获得居住证的主要衡量标准也应是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受教育水平同样不能作为评估标准。”
目前,连缴个税或社保6个月,同时,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三者之一,即可申请北京市居住证,但居住证人口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与户籍人口仍有差距,例如仍不能在京参加高考、不具备高校优先录取权、不具备保障性住房录取资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