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去全球化是我们的未来吗?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2-31

blob.png

英国脱欧,欧洲一体化遭遇打击;美国大选,两党候选人之间的相互攻击,几乎要撕裂美国社会;欧洲政治动荡,右翼势力在法国、意大利、荷兰、匈牙利、波兰等多个国家获得民意支持,以法国国民阵线和意大利“五星运动”党为代表的极右政党纷纷要求举行脱欧公投。

2016年,是民意愤怒的一年,全球反建制运动声势浩大,移民、失业等社会和经济问题,也让人们对全球化产生疑问,一些国家甚至“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成风。

去全球化是人类的未来吗?去全球化对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中国经济又会带来怎样的挑战和冲击?2016年12月21日,四位专家齐聚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安泰问政论坛,分别从国际关系、国际政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角度,解析“去全球化”问题。


blob.png


去全球化助力特朗普当选


“特朗普现象”本身是政治现象,但其背后的根源是全球化的经济。特朗普的当选,堪称是以一个人的力量战胜了两大党。先战胜了共和党所有的候选人,以及共和党内所有反对他的重量级人物,然后又战胜了民主党。他能够获胜的原因,就是抓紧了全球化对美国中下层的损害,把它作为战胜两大党的力量来源。

第一、美国经济空心化,制造业外流。制造业没有了,许多就业就没有了,所以特朗普打出的第一个旗就很好,就是重振美国制造业。

第二、集体仇视外来移民,因为外来移民以低薪抢夺了白人中下层的岗位。

第三、资金在全世界的流动。虽然美国是资金流动的受益者,但受益的是美国的精英层。中下层不但没有收益,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反而遭受了损失。

对美国中下层而言,收入20多年没有增加,工作机会却在减少;有色人种逐渐增加,甚至可能超过白人。他们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成为了支持特朗普的主要社会基础。

特朗普的去全球化政策


第一、严格限制墨西哥移民的进入,从制度上断掉墨西哥人可以自由流动的途径,重启规则。    

blob.png

第二、加息减税,吸引资金流回美国。加息后资金肯定会从西方其他国家流回美国。特朗普要将企业所得税减到15%,可以说是对世界各国税制的颠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即便是上海自贸区,税率也有25%,自贸区外则为35%左右,所以特朗普减税到15%的政策,对中国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第三、打击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中国。这个打击可能是非常严厉的。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有波折,但是经贸关系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危机,经济一直是压舱石,是稳定的要素。

然而这次特朗普首先要打击中国的贸易,可能会对中国的出口采取反倾销等措施,而相应的,中国则可能对美国的农产品、波音飞机、苹果手机等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比如大豆,本来就要遏制转基因大豆,现在找到理由了”,因此中美经济可能面临一场恶战。

目前全球化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美国作为全球化第一大国,现在成了“逆全球化”的带头羊,这在近三十年的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借助美国市场,借助世界市场,发展了经济;但是现在世界市场和美国可能会向中国方向逆转,中国应该如何发展是一大挑战。

blob.png

全球贸易“新常态”


全球贸易的新常态,即是贸易从全球化走向区域化,或者叫做全球化的结构化。

国际贸易的增速在2012年之后急剧下滑,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主要是源于全球化的结构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最重要的变化,是由从前的以美国为核心,转变成“三足鼎立”的状态。以2012年为界,2012年之前,美国不仅是全球贸易第一大国,还是全球最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168个国家中,有47个把美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

但到了2013年,中国成了全球贸易第一大国。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达到12%,超过美国。同时,中国也成了全球最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的有24个国家,超过了美国和德国的21个国家。

因此,全球贸易结构已经从以美国为核心,转变成美、中、德三足鼎立。

三大地区基本上都是一个完整的区域。欧洲有科技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同时也有相对劳动力富裕的东欧国家;美洲有美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同时也有相对劳动力富裕的墨西哥等国家;亚洲有日本、韩国、中国等相对处在技术前沿的国家,同时又有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地区,基本上都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理论体系。

因此,所谓“逆全球化”,其实是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地区,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地区,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体两翼


我认为,在经济关系上,美国独大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G1,是不现实的,也不是最优的。中美两个大国对全球进行治理的所谓G2,我认为也不是合理的。从数据上看,更符合实际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代表的,三足鼎立,互相合作的局面。

北美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有欧盟。而在东亚,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亚洲价值链,或者说亚洲经济结构。但是亚洲并没有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

所以我认为,对中国而言,在亚洲地区形成深度经济合作,符合中国和亚洲国家的利益。

第二、对中国来说,更加现实的是以亚投行的形式,去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向有意愿参加中国大合作的国家开放的,亚洲经济合作区域。

blob.png

第三、在之前提到的亚洲共同体框架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可以实行“一体两翼”。“体”重在纵向的深度开放,打造亚洲共同体,而“两翼”则主要是“一带一路”。

目前中国对外开放有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产能过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一带一路”战略,其部分的意义,便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但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就需要”亚洲共同体“战略。目前技术升级空间被发达国家压制,结构调整需要有较大市场空间,而”亚洲共同体“战略,正有利于打造亚洲价值链,冲破技术升级阻碍

blob.png

特朗普没有“反全球化”


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让不少舆论大呼如今的世界出现了“反全球化”现象。但我不这么认为。

全球化有三个阶段。

第一次是15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发明。当时中国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没有加入。

第二次是18、19世纪,电磁动力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这一次中国也没赶上。

第三次则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讯化。中国终于没有落下,打开大门,引进资本,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硕果累累:

去年中国对美投资15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102亿,全年有望突破200亿。去年中国海外投资超过了海外对华投资——我们输出的正能量超过了接收的正能量,这就是全球化的好处。从这一点上看,中国是这一波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不愿阻止全球化。

美国也是受益者。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去年美国对华出口1200亿,而美国与印度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额也不过800亿,中国一个国家的单边进口,比美印两国的贸易总额还多50%。

去年国人赴美旅游人数为260万,人均消费8000美元,这就给美国带来了20亿美金的收入,而260万还只是中国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此庞大的人口,带着如此强大的购买力“上门送钱”,美国欢迎还来不及,怎么会阻止?

全球化是人类从个体出发,为了过上好日子,出于经济理性的自发行为,是一个人的本能,怎么可能阻止?

特朗普也不想阻止全球化。假如他真要阻止,就应该让美国企业全部从海外撤走,美国国内的外资企业全部“打哪来回哪去”,但他不会这么做。

就像今天的中国不会和美国断交,赶走美国资本,不对美国投资出口,禁止赴美旅游一样,因为这么做有损国家利益。

不仅不反对,特朗普还要扩大全球化。他要给中国更多投资,抗议中国不为美国提供更加友好的投资环境。他要让更多的美国商品,在美国人充分享受之后,出口到世界各地。

他要让美国资本、美国商品走向世界,让世界用更友好的姿态欢迎他们,同时希望各国多给美国机会,到美国投资,这当然是全球化。

所以,并不存在“反全球化”这一说。 


全球化也不全是“正能量”


全球化是个体经济理性的产物,但个体的经济理性,往往会带来整体系统的不理性。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巨额财富。中国用很短的时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0年中国的GDP是一万亿美元,去年是10.9万亿,十年间增加了900%-1000%。美国2000年的GDP是10万亿美元,去年是18万亿,15年增加了80%。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然是赢家,美国当然是输家。

但仔细想想,其实不然。

首先,美国资本在中国制造商品,再购买便宜的中国产品,经济不是通胀是通缩,生活越来越好过。

第二,中国GDP增长的同时,付出了环境严重污染的代价,土地、水资源和空气的严重污染,几百年也无法复原。

第三,美国企业获得利润,化作税收上缴国家,奥巴马总统有了税款支撑,得以实行医保法案。

美国也有80%的GDP增长,只是增速和就业数据与中国相比好像“输”了,但从长远来看,污染了环境的中国,才是最大的输家。

全球化也有不那么美妙的另一面。除了最近连日吸雾霾的中国人感同身受的“污染全球化”,还有恐怖主义者全球化、恐怖思想全球化。

恐怖分子拿着一个申根国家的签证,在28个国家肆意流窜,发动袭击,这难道是好事吗?

犯罪分子把黑钱、毒品在全世界自由地带来带去,这难道是好事吗?

没有签证偷渡入境,或者签证到期还不离境的非法移民夺走合法公民的工作,这难道是好事吗?

所以,所谓的“黑天鹅”,依我看都是“好天鹅”。

在迫切需要发展的时候,可以“抓大放小”,敞开大门。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有人企图进行恐怖活动,那就需要管控。欢迎合法移民,驱逐非法移民,这不是反全球化,而恰恰是维护正当的全球化。

对于不正当的全球化,负能量的全球化,我们不能让它任性,而要扎紧篱笆,把它挡在门外。

因此,综上所述,全球化是个体理性的选择,但个体理性难免带来整体非理性,而英国的脱欧,特朗普的当选,可以看作是对当前不完善、不平衡的全球化,做出的一种阶段性校正。

blob.png

美元升值是“双刃剑”


有学者认为到2019年,美国的增长速度会达到4%,利率会上升,美元也会继续往上走。我认为,全球经济金融很难再现二战后的走势,原因有三:

一、我们今天全球是美元本位替代了战后的美元与黄金的金汇兑制度,美元和黄金挂钩的一种金本位,相当于金汇兑本位,这是货币制度的差异。

二、中国因素,中国参与全球分工,这是全球的大事情,我们等会儿会发现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三、贫富两极分化。现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状态是和美国20年代差不多,实际上战后是全球向贫困开战,是一个缩小贫富两极分化的运动;现在正好是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美元很难有一个持续的上升。

blob.png

美元升值是一个双刃剑,对美国经济也有很大伤害。美联储副主席在去年年底的一个报告中指出,美元如果升值10%,在未来的三年内,将导致美国GDP下降1.5个百分点,假如美元升值15%,那么GDP会下降2.5个百分点。

我们可以看到,特朗普的政策其实存在内部矛盾的,他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利率上升,会导致美元升值,会减少美国出口,同时美国财政赤字的大幅度上升,贸易与财政双赤字的扩大对美元产生负面的影响。

所以特朗普的政策就是效果,对美元的影响是短期内导致美元升值,长期内导致美元贬值。 


未来的汇率走势


人们比较感兴趣就是未来的汇率怎么走?我们研究团队测算上下波动幅度可达5%,可以理解为汇率在正的5%和负的5%的波动区间内,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从2013年、特别是2014年后,这个汇率已经大幅度超出上限,这个有效汇率指数达到了130点。

根据模型测算,我们的预测就是美元达到110,人民币应该是到7.6,我认为这个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当然有前提条件:第一全球不发生金融危机,没有大的黑天鹅冲击;第二、中国系统性风险仍然是可控的。

中长期“人无贬基”完全可以成立。首先,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出现十年贬值和五年升值交替的变化规律,如果美元这一轮升势从2013年算起,到2017年正好是5年。上一个高点在,120点,这一次美元不太可能突破上一个高点120,概率很小,因为上个高点是克林顿第二任期中的新经济阶段。第二,上世纪末美国的GDP占全球33%,那么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GDP在全球的比例最低点已经下降到21%,现在有所回升。

第三个依据,美国财政部2010年发布的一个报告对未来70年美国财政状况进行了预测,2010年,美国赤字达到GDP的10%,其中经常性的赤字大概占8%左右,还有2%的利息支付。正好在2017年、2018年的时候,经常性收支达到平衡,也就是明后年美国财政状况是最好的。

再往后在没有特朗普的情况下,后面的经常性财政赤字又会放大,债务负担利息支付是不可逆转的加速度扩张。所以特朗普又要减税又要加大财政支出,因此会加大美国的财政赤字。结合花旗集团总结的美元走势是十年熊市和五年牛市更替的长期变化规律,以及美国财政赤字变化态势,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美元从2018年开始很有可能进入十年的贬值期。所以从长期来看,我们说“人无贬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我国政府如何应对当前汇率不稳定?


其实在《激辩去杠杆》(中信,2016)这本书里,我当时提出一个意见,就是人民币快速贬值,但是快速贬值容易引起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变化,造成恐慌,因此,同时还要出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有力度的改革举措。我们提出财政精准发力,货币定向宽松。我们建议,中央政府需要发行长期国债,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解决僵尸企业退出过程当中人员的安置等等,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同时,政府的国债可以由央行购买一部分,就是央行以购买国债的方式实现定向的宽松。

blob.png

大家研究发现,通过银行投放信贷的货币扩张,会导致资产的泡沫,金融系统风险的积累。相比较通过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配套的货币投放,会更多地去实体经济,拉动经济增长。当然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会带来通胀。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财政的精准发力和货币的定向宽松。

从微观角度,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把保护私有产权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件上,法律的一纸空文是没有用的,政府要确立有效的市场秩序,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要全面减税。现在专家提出增值税减5%,五险一金降到工资的30%,让企业能够活下去,特别是让好企业能够有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要化解金融风险。最近银行间的三角债问题比较多,这个需要解决。接下来就是企业债务违约问题,债务违约在不断发生,需要控制和处置;另外就是泡沫的去化,有控制的去泡沫。这个可能是稳定汇率,稳定整个金融和经济环境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