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安泰•问政(21)——“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与机遇”论坛在我院举办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7-03-21

安泰•问政 (21)——“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与机遇”论坛于 2017年03月18日晚间在我院A300报告大厅举行。论坛由中国发展研究院承办,我院潘英丽教授主持。全院300多位师生及校友参会聆听了嘉宾的演讲。会议获得了澎湃新闻、社会科学报、新浪财经、第一财经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首先报告。冯教授专攻俄罗斯问题及战后国际关系,兼任由普京和麦德韦杰夫亲自召集的俄罗斯瓦尔代论坛7人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综合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俄罗斯政治、外交、社会转型、大国关系、国际政治理论等。冯教授给我校师生带来的主题是“全球不确定性的挑战与中美俄关系”。冯教授首先分析了全球的不确定性及其挑战。他认为,全球不确定性的实质问题在于:第一是权力关系,美国主宰世界到底能够维持多久?中国是否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替代型角色?第二,未来国际竞争的方式,是维持传统的经济竞争,还是已经转移到政治抗衡、军事博弈,甚至是文明对抗?第三,随着这两个问题的出现,全球的、地区的秩序能否继续,还是需要改革,出现了争议。怎么应对这个方式?冯教授指出,对政策制定者言,已出现了不同的方法。第一是孤立主义和重商主义的方法(例如“only America first”)。第二,重回地缘政治。类似于特朗普曾经所考虑过的,所谓的联俄治华。第三,是否还存在一个超越前两种,继续推进全球化,并改变传统地缘政治的方式,而是用新的国际经济方式去推进国际合作,同时也应对国际竞争?冯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个方法。他指出,“一带一路”并没有一个封闭性或排他性的地区制度构建,相当务实。另外,关于中美俄关系,冯教授也做了专门探讨。冯教授指出,美俄关系最初可能调整的领域包括核不扩散和反恐(ISIS)的全球性问题、叙利亚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的地区性问题;以及在制裁和能源合作的双边领域。对中俄关系的新理解,波波·罗认为是“权宜之计”;罗伯特·卡冈认为是“威权主义联盟”;也有不少人主张“中俄结盟”;我国的戴秉国则提出:“伙伴关系不封顶”。最后,冯教授探讨了“一带一路”与中俄关系的前景。他认为,中俄是现代化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向欧亚大陆的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机遇和挑战。

第二位演讲嘉宾是陶景洲律师。陶律师是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负责亚洲业务开拓的执行合伙人,业务领域包括国际兼并收购和国际仲裁。他现兼任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球仲裁评论》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等。陶律师的报告主题是“中国对外投资与并购的问题与法律摩擦”。首先,陶律师强调,海外兼并收购事实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很花钱、很烧钱的事儿,一般能别去收购就别收购。他指出,在海外兼并收购中会碰到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管理层有“志在必得”的一些心态。这一错误观念导致我们很多的兼并收购最后损失比较惨重。第二个问题,很多的交割比较难。中国海外投资过去一直有一个审批制度,这种制度安排造成交易不能交割的风险。人家为什么说要等你批准以后才能付钱?所以就有一个所谓的“中国溢价”。比如有一个项目,我们比对方多付2.4亿美元,人家也不愿意卖给你,因为不知道你哪天能批准,而他急着用钱就卖给其他国家了。第三,对项目调研工作做得很不够,包括法务调查、财务审查、当地环保法方面的调查等,都做得很不够,不愿意花这个“闲心钱”。因为根据国际兼并收购一般性惯例,十个项目能够有一个项目做成,就是一个很高的成功率。中国企业认为做这么多的调查不买是“白花钱”,所以在这方面算得比较细,不愿意做。比如说中国在波兰的一个项目,最后不仅调查做得很差,而且不符合国际商会的标准合同,最后我们中国企业投了几千万后只得放弃这个项目。第三,当地目标国可能存在一些监管审查的机制,也造成我们很多项目无法进行。比如说华为被美国人视为有军方背景,因此不愿意卖给你。最后,还有一点并购的“心魔”:总是想把这个项目越做越大,把它做成一个政绩方面的安排。这方面失败亏损的案例不少,比如平安收购比利时的富通、中铝收购力拓等。关于法律方面的摩擦,陶律师强调,合同的规定最好排除当地法院对于未来纠纷的管辖权,因为当地法院总是被视为比较保护当地企业利益的。一个有效的合同,如果在合同中有规定的仲裁,那么就可以排除当地法院,选择在日内瓦、新加坡、香港等其他地方仲裁,而且仲裁的裁决在156个国家都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我们现在国外有投资,如果说他对你不好,那么你可以通过比如世界贸易组织渠道。WTO有一个专门的政策解决机制,做出的裁决各国必须要执行,如果不执行就会授权赢的这个国家对那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还有,投资保护协定给予我们投资者超国家的保护,我们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能够从国际法界定我们的投资保护。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道炯教授最后报告。查教授同时受聘于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领域涉及能源安全、中资企业跨国投资的政治风险管理,兼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美友好协会、中缅友好协会理事。查教授的主题为“亚太贸易格局:特朗普冲击?”首先,查教授探讨了地区贸易“格局”的内涵。他认为这些内涵包含很多种可能的角度:比如从贸易量;或者在全球贸易和经济态势中的地位;从国别顺差;从产业链和产品链;还有从关注贸易到关注其它领域等。他重点强调了地区贸易格局的“其它领域”,他指出,这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写进新协议)的过程,包括投资者与东道国间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环境保护、劳工权益(更为广泛的“人权”)、涉及国有企业和政府相关企业(state-related enterprise)的竞争中性 (competitive neutrality)等。他认为,这些议题不会因为特朗普总统选择退出TPP谈判而消失,反而会增加并变得更复杂,每一个经济体均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政策磨合的真正挑战。其次,查教授分享了一些跨国贸易政治常识,比如“贸易战”的实施形式及当事各方的承受能力;贸易促进和遏制的采取形式;给资金流动提供便利和设置障碍的各种方式等。他以美国和中国为例说明,中美两国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区(FTA)安排都不是以贸易优先,而是以政治优先。关于“特朗普冲击”,查教授认为,美国社会不平等程度缩减(“再伟大”)这个愿景,符合全球利益。查教授强调,第一,美国处于政权交接期,决策(特别是外交)有一个磨合过程;第二,两国政府间机构的对接,相当重要;第三,特朗普政府“敲打中国” (China bashing)会是其选项。最后,查教授总结强调:第一,中美之间的根本性纽带是经贸,不应为了竞争“谁在哪里、哪个议题上的座次”而形成恶性竞争;第二,应与美方全面沟通,不只局限于“老朋友”、“知华派”;第三,他认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连带最广泛(most consequential)的双边关系;与美国相比,中国更需要稳定与邻国间的关系态势。

最后,在互动环节,与会专家回答了师生们关于美韩萨德部署、中国民众抵制乐天、朝鲜核试、川普上台后的反全球化和孤立主义倾向、“一带一路”、政府干涉国际贸易的行为、中国是否该加入TPP以及中美俄关系等若干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