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义桅教授在我院演讲“一带一路:再造中国,再造世界”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7-05-26

2017年5月25日下午在安泰A301报告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经邦论道”系列之64,主题为“一带一路:再造中国,再造世界”的演讲。我院陈宪教授主持了此次论坛活动。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及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曾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出版专著有《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2016年中国好书,同时入选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文简体、繁体版,英文、阿拉伯文、德文、法文、韩文、日文、波兰文、土耳其文、越南文、柬埔寨文、乌尔都文、印地文版,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一批学习书目,2015年中国好书)、《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中英文版)等12部。译著有《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等15个国家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等。

王义桅教授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大战略解读——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的部分为 “一带一路:再造中国,再造世界”。

王教授对“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做了重点报告。他首先从其在一带一路沿线若干国家的访问和讲学入手,通过个人亲生经历初步介绍了其对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所见所闻所感。

接着,王教授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展开:一、什么是“一带一路”?二、为何要建“一带一路”?三、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先,王教授引经据典,解释了为何不叫“丝绸之路”而叫“一带一路”。什么是“一带一路”?他认为:带,是一个经济发展带,经济走廊,是一个中国模式;路,是丝绸之路,道路,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他强调,世界是通的,通俗的说“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什么是“一带一路”?一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二是沿线将逐渐形成相关服务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为何要建“一带一路”?从“一带一路”的时间维度看:其一是五十年未有之变局,体现在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外交战略转型上。其二是五百年未有之变局,因为丝绸之路兴衰见证人类历史,例如16世纪欧洲现代化的崛起和古丝绸之路的消逝等。其三是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关系到文明的转型与创新,可以说“一带一路”梦超越历史,开拓未来。从“一带一路”的空间维度看:其是经营欧亚的大舞台,关系到世界大格局,将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从“一带一路”的自身发展维度看:其能彰显出中国模式的魅力,这些模式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民生先行的发展导向;发展-安全治理模式;市场-政府双轮驱动;开发区、特区、工业园区;开发性金融;义乌模式以及地方竞争等。其是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奉献的国际合作倡议与公共产品。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其主要包括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具体地,一是注重发挥优势;二是促进互联互通;三是提供一路和一带的载体平台;四是打造节点城市;五是形成发展合力。王教授也探讨了建设“一带一路”的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化解和应对风险;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等问题。

因为时间关系,王教授对“一带一路:再造中国,再造世界”从“一带一路” 如何成就中国梦、如何成就世界梦、以及再造中国与再造世界的双重逻辑三个方面做了简要介绍。他强调了海洋时代2.0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性;在个案研究中,他特别介绍了“中巴经济走廊”。最后,王教授回答了师生们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若干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