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城市网约车平台的发展与治理”研讨会在我院顺利召开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8-06-11

2018年6月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中国发展研究院、中美物流研究院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协办的“城市网约车平台的发展与治理:理论、实践和监管改革”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中院顺利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既有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也有来自城市交通行业的创业者,还有来自上海、广州、杭州和重庆四个城市政府的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兼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为会议致欢迎辞,他指出,这种跨学科、跨政产学的研讨会非常有利于思想碰撞和知识生产,他特别强调,“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的发展,一定是为了适应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通过不同学科整合、甚至不同界别的整合来得以实现的”。

在上午的两场主旨演讲中,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陈小鸿教授首先对共享交通从“广义”和“狭义”做了精确定位,并基于大量数据指出当前网约车发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最后,她从共享交通的发展前景出发,提出了多项具有可行性的网约车平台引导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副教授首先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出租汽车行业的重塑与带来的监管挑战,从学理上探讨了网约车所具有的二重属性特征:平台属性与城市客运属性,以及这一特征所带来的监管困难,他在最后给出了改进监管的若干政策设计。

在随后的“网约车平台与城市出行的理论探讨”主题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王晓蕾副研究员首先就“共享经济下的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展开讨论,在分析了车辆限行和拥堵收费等传统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交易通行权机制”这一新型交通需求措施。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江明助理教授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享了关于“出租车司机经济偏好于驾驶行为”的初步研究,报告了基于实验的不同司机经济偏好的分布特征。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李志青副所长做了题为“网约出租汽车与城市污染”的报告,探讨了网约车行车效率和绿色交通发展的关系。最后,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陈越峰副教授从法律视角,针对“网约车乘客个人信息保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当前网约车平台出现的一些利用乘客信息产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凸现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重要性,他强调,未来的立法思路应从控制者义务转向激励相容的个人信息权保护。随后,与会专家们就上午相关的发言展开了热烈讨论。

下午,在“网约车平台实践与法律上的挑战”主题发言阶段,上海北斗交大执行总裁杨溢从企业实践出发,提出分时租赁用车需要定制化,并且指出共享汽车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停车问题,最后强调共享汽车发展亟需解决牌照获取和资产退出的难题。嘀嗒出行创始人李金龙就“出租车出行如何助力巡游车网约化”发言,他认为,虽然当前巡游出租车发展面临各种挑战,但是,通过不断推进传统巡游车网约化,整个传统出租车行业一定能够实现复兴。针对郑州空姐利用滴滴平台搭乘顺风车遇害事件,来自上海政法大学的孙煜华助理研究员对滴滴出行可能要承担的各类法律责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冯苏苇副教授则就网约车是否需要重新进行数量控制表达了观点,她强调在尊重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解决管控难题。最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博士、梦想城市人公司创始人郑城博士提出,可以在出租汽车网约服务上通过建立一个全球互联互通的出行交易平台,来帮助乘客获得多样化高质量出行服务的同时,实现城市出行领域的可持续创新。对于郑博士提出的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商业模式,与会嘉宾一方面表现出极大兴趣,另一方面也就目前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质疑。

会议的最后一个发言主题为“监管的政策实践与未来改革路径”。广州市客运交通管理处苏奎处长就网约车平台与司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未来这一劳动关系应该如何加以处理的思考,他相信,司机将是推动网约车监管的重要力量。上海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马斐副处长交流了网约车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和认识,他表示,对于网约车的管理地方城市政府自上而下应当统一认识,通过综合监管、联合惩戒、针对立法等手段解决城市网约车存在的乱象。来自杭州道路运输管理局政策法规处的何广云处长,就杭州市出租汽车地方立法情况分享了富有启发的实践经验。重庆市道理运输管理局出租车王伟处长的发言,则着重介绍了重庆市网约车监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监管难题及应对的办法。东南大学法学院顾大松副教授对四位来自一线的监管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他强调指出,网约车监管立法工作下一步由地方完成更加合适。

最后,本次会议的组织者黄少卿副教授感谢全体与会专家的辛勤付出。本次研讨会从理论、实践和监管的不同视角,针对与网约车平台的发展和治理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专家们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言内容丰富,对于下一阶段网约车监管政策的改进可以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撰稿:赵昱名、王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