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安泰·问政:深圳上海共同推进中国大城市下一轮繁荣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10-23

在中国经济寻求新增长动力的关键节点,深圳与上海这两大标杆城市的发展路径能带来何种启示?10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承办“安泰·问政”第58期论坛上,这一问题引发学者们深入讨论。

本次论坛以“下一轮繁荣:深圳和上海能够告诉大城市什么?”为主题,同期发布新书《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与会专家围绕双城模式的差异、动力与未来可能性,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方向的探讨本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主持。

深圳:“创新是唯一出路”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在演讲中直言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它从渔村发展为‘中国工业第一城’,靠的正是‘创新是唯一出路’这一逻辑的彻底实践。陈宪指出,深圳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垂直创新”生态,在制造业基础能力、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他将深圳与上海的发展路径归纳为“创新驱动”与“开放驱动”的互补,认为二者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城记”。

上海:从“大基建”走向“大更新”,投资重点应从“物”转向“人”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则提出,中国正从“大基建时代”迈入“大更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点应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提质”。他强调,未来上海的核心战略在于“投资于人”,并提出了涵盖张江科学城、临港智造城等在内的“上海方案”。

“我们不能只重视科创,而忽略文创。科创解决效率问题,文创决定发展方向和内容魅力。”王思政说,上海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同时,也应加快内容产业创新与相关体制改革,实现“科创文创双轮驱动”。

上海和深圳,谁更接近“中国的纽约”?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看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未来超越美国,中国必将出现自己的“纽约”和“硅谷”。他在题为“上海和深圳,谁离纽约更近?”的演讲中分析,上海具备成为亚太枢纽的地理优势,而深圳则展现出更具“理工科气质”的创新活力。

但他也指出,与纽约相比,上海在医疗、教育、语言环境等国际化配套方面仍有差距。陆铭强调,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不能仅靠理工科思维,还必须发展高水平的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业,“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很难走向高端”。

圆桌聚焦:都市圈协同的关键是打破行政边界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中,都市圈协同发展成为焦点。王思政指出,上海部分郊区开放度不足,而周边地区在民营经济主导下发展意愿更强;陆铭则认为,行政区划与认知差异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亟需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机制;陈宪则重申,深圳真正的优势在于由民营经济和创新精神共同塑造的“头部企业集群”。

新书发布:系统总结“深圳奇迹”背后的发展逻辑

作为本次论坛的另一重要环节,《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新书正式发布。该书从理论与实证层面系统梳理了深圳的发展经验,试图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创新驱动”到“开放引领”,从“城市更新”到“全球竞合”,本次论坛不仅深化了对上海与深圳双城模式的理解,也为中国大城市下一轮繁荣提供了多元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