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徐灏龙、陆铭:求解中国农业困局:国际视野中的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竞争力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6-23文章信息 发表信息: 徐灏龙、陆铭,2021,《求解中国农业困局:国际视野中的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竞争力》,《学术月刊》第6期,58-71页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本文认为,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出现的“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现象,是由于农均耕地面积过小引起的规模经营不足。这背后,是户籍制度造成的城市化滞后,和针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不平等。同时,政府大力补贴农业和农村,提高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机会成本,导致土地流转率不足,进一步阻碍规模经营。通过国际比较,我们认为规模化农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而小农经济现代化的成本较高。本文还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适应农业产出比重下降的国家拥有更大的农均在(可)耕地,它对农均粮食净出口存在显著正效应。反事实分析说明,若中国2011年的农业就业比重能和产出比重相适应(即消除城乡间劳动力流动障碍),则下一年粮食净输入将下降约89%。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 农均耕地 规模经营 劳动力流动 城市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业生产方式是“内生的”:当农业人口减少,农均耕地面积增加,经营规模扩大时,更为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生产方式会因为有利可图而被生产者自发采用。当前,规模经营已基本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而补贴规模经营则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基础手段。其中,美国、法国和巴西是典型代表。战后日本的经验说明,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确可能,但是成本高昂,非最优选择。日本经验说明,若离开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将视角局限于农业内部,跳过规模经营而推行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则这些增加的成本将削弱通过规模来分摊成本的作用,只能依靠增加补贴来弥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日本已扬弃了小农模式。 在中国,针对农业规模经营的争论已持续多年,有文献讨论农业规模经营在中国不可行的原因,或者小农经济更可行的理由。有观点认为资源禀赋的约束决定了中国不能发展以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模式,这是目前争论的核心。从逻辑上讲,各地区发展种植符合禀赋优势的农作物,与规模经营并不冲突。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形和气候实际上已为发展多种因地制宜的产品及其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将中国农业竞争力不足归咎于资源禀赋是偏颇的,以色列即为一反例。其次,只要成本足够低,农民会自发地扩大种植面积,这也有利于降低对进口农产品的依赖。也有观点认为规模经营的实现与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脱离土地,比如将农业生产中的某一工序外包,或者发展农村服务。理论上,外包也是一种技术,须在实现规模经营,能将成本有效分摊掉之后才会被自发采用。如果外包服务的对象非常分散,数量多且异质性高,也不足以真正帮助农户降低成本。 本文使用的国别层面粮食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有关耕地、基础设施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Data Bank数据库;国别层面的控制变量来自于Penn World Table数据库;制度数据来自于ICRG数据库。我们将一国农均粮食净出口作为其农业竞争力的度量。 在识别农均耕地与农均粮食净出口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认为,制度性的劳动力流动障碍是农均耕地面积的合适的工具变量。其中的逻辑是:若劳动力能够无障碍流动,那么在更加顺畅的转移过程中,依附于土地的人口将减少,因此农均耕地会显著增加。但是,劳动力流动障碍并不会直接影响粮食净出口,而只能通过影响农均耕地,从而间接影响粮食出口。通过设计以上工具变量,我们可以在缓解内生性估计偏误的同时,揭示了农均耕地面积对于粮食出口的机制,与国际经验相呼应。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在一般均衡的视角下,并结合国际经验来思考中国农业模式的未来走向。其实,文章的初稿早在2017年就已基本完成,投稿过程可谓“命途多舛”。这篇论文的发表并不代表它已经完美无瑕,也不会给正在进行的这场争论画上句点。 2019年10月,作者来到了江西省上饶市进行调研。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当真正目睹“小农经济”之时,小块耕地上横七竖八的田埂还是令人触目惊心。不远之外,是十室九空的宅基地。 论文全文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