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2025-7-29  【21世纪经济报道】

    【城乡与区域】陆铭:为什么说中国城市化速度未必会放缓?
    [摘要] 中央在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政策文件中持续强调尊重发展规律和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方能正确指导实践、避免资源低效利用。本文仅依据研究谈几点理论思考。
  • 2025-7-28  【湖南日报】

    【城乡与区域】钟辉勇、彭冲:消费视角下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摘要] 当依赖土地这一有限物理资产进行开发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时,我们应如何寻找新的价值源泉,以更好驱动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
  • 2025-7-17  【城市进化论】

    【城乡与区域】陆铭: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城市承载力可以打破“天花板”
    [摘要] 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关键转折,需要更加注重城市的发展质量。
  • 2025-7-17  【澎湃新闻】

    【宏观与金融】钟辉勇:地方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转向何方?
    [摘要] 随着地方债务风险的持续累积和中央对地方债务管理的日趋严格,地方融资平台正在持续推进从“融资工具”到“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转型。转型的方向已经明确,但转型的终点,也就是这些平台公司最终将走向何方,仍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 2025-7-3  【上观新闻】

    【城乡与区域】陆铭:要么加班发钱,要么不要加班
    [摘要] 人口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而这个“心”,不只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更是“人心”。
  • 2025-6-26  【南方财经】

    【产业与创新】陈宪:释放大湾区“密度优势” 跨境低空飞行规则衔接迎窗口期
    [摘要] 《前瞻大湾区(二)力促大湾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蓝皮书》发布,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与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宝安低空经济产业协会联合编撰。
  • 2025-7-2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

    【城乡与区域】陆铭:上海还能比现在“大”得多
    [摘要] 今天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必须是合力“做蛋糕”,而不是斤斤计较地“分蛋糕”。能否打破“分蛋糕”的传统观念,将直接影响全局。
  • 2025-7-1  【澎湃新闻】

    【产业与创新】钟辉勇等: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摘要] 据新华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1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 2025-6-27  【长安街知事】

    【宏观与金融】陆铭:全球呼唤的“稀缺品”,中国提供
    [摘要] 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昨日闭幕。3天时间里,多位嘉宾不约而同提到了“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说“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 2025-6-16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产业与创新】陈宪:创业创新是企业家的摇篮
    [摘要] 福耀科技大学“中国企业家的摇篮”的愿景诚然美好,但违背了常识。
  • 2025-6-12  【21世纪经济报道】

    【产业与创新】陆铭等:综合整治平台经济“内卷式”竞争
    [摘要] 在平台经济高速发展的扩张时期,有的互联网企业曾出现“二选一”“价格战”等行为,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与恶性竞争。
  • 2025-6-13  【澎湃新闻】

    【宏观与金融】钟辉勇:以空间效率提升引领地方债务化解新路径
    [摘要] 近年来,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整体债务规模仍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 2025-6-5  【第一财经】

    【城乡与区域】陆铭:重新发现城市:向心集聚 以人为本
    [摘要]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城市?
  • 2025-6-2  【解放日报】

    【城乡与区域】陆铭:把握发展变化规律 深化经济中心建设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从全球范围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日益呈现“五化”特征:一是产业发展服务化。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服务化并不是制造业空心化,而是制造部门的研发、设计、金融等服务逐步剥离成为单独的产业和企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二是消费城市国际化。经济中心城市的需求结构向文化、娱乐等产业过渡,并基于服务消费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打造吸引全球顶级人才的新竞争力。通过集聚人才,又推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三是空间形态中心化。伴随城市的发展,经济和人口会经历一个向中心城区集聚、然后疏散、然后重新集聚的动态平衡过程。由此,经济中心城市逐步建成与周边中小城市紧密连接的都市圈。四是交通网络密集化。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为载体构建起密集的交通网络,加之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高度一体化,配合都市圈范围内的国际机场,让经济中心城市成为“超级流量城市”。五是人口结构多元化。一方面,国际人才占比高。纽约国际人才占比达22%,巴黎高达25%,伦敦和新加坡更有38%的国际人才。另一方面,人口技能多元化。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集聚大量国内外顶尖人才的同时,又在生产环节产生大量辅助岗位的需要。
  • 2025-5-28  【澎湃新闻】

    【宏观与金融】钟辉勇等:70个大中城市,谁盘活资产决心最大?
    [摘要] 025年,财政收入保增长压力大,非税收入上涨明显。1-4月,全国非税收入15060亿元,同比增长7.7%。在非税收入的子项中,盘活国有资产是地方政府开辟非税收入来源、缓解财政紧张的重要手段。2025年,中国城市盘活国有资产力度如何,又遇到何种挑战?澎湃研究所收集全国70个大中城市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数据,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席鹏辉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探讨以上问题。
  • 2025-5-19  【天津日报】

    【产业与创新】陈宪:城市如何孕育伟大的科技企业
    [摘要] 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工作的好友曹钟雄和他的合作者写了一本书《科创与中国:为什么是杭州,如何不仅是杭州》,嘱我写篇“序”,惶恐后还是答应了下来。“杭州六小龙”、深圳的新兴产业头部企业,都是结果。现在要问的是,它们为什么相对集中地出现在杭州和深圳?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城市因为生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和产业生态,就大概率有诞生伟大的科技型企业的现实可能。伟大的科技型企业多从初创企业中来。在从0到1、从1到10的创业创新过程中,它们要经历无数次试错,而且每次试错为对的成功率都极低。在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和产业生态中试错,成功率会相对较高。
  • 2025-5-15  【当代财经】

    【宏观与金融】陆铭 蔡心依 钟辉勇:分权激励与道德风险:央地关系与债务治理的国际比较
    [摘要]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与治理具有深远影响。从分权激励与道德风险的理论视角出发,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制度根源在于:一方面,财政分权下的地方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借债投资;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规则约束不足,地方政府普遍形成了中央救助债务的预期,加剧了过度举债的道德风险。同为统一货币区,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对中国有重要启示。欧债危机后,欧盟认识到需要构建统一且可信的财政规则体系,通过明确的惩罚机制有效监管地方(各成员国)的财政行为,美国则依托联邦制下较完善的财政分权框架,借助更全面的信息披露与市场化的债务定价机制,抑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胀。借鉴欧美经验,化解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一个可行的改革方向是从资金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建立可信的财政规则,并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约束机制。通过调整分权激励和控制道德风险来优化央地财政关系,中国能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与防风险。
  • 2025-4-19  【21世纪经济报道】

    【宏观与金融】陆铭:以扩大开放和提振内需应对美国滥施关税
    [摘要] 据新华社消息,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所谓“对等关税”,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全球贸易秩序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形势接下来会向什么方向演进,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但在喧嚣的舆论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三个思考锚点:一是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二是中国需要加大力度扩大内需;三是要以扩大开放应对逆全球化的历史倒车。
  • 2025-4-17  【人民论坛】

    【城乡与区域】陈宪:我国都市圈规划、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加速,城市规模与结构在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的共同驱动下迅速扩张并优化,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不仅出现在各种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文件中,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空间结构的现实样态。城市群、都市圈是大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集群或区域集群的空间形态,但二者在空间范围、相邻状态和经济联系上存在着若干差异。城市向经济功能区演化,是以都市圈为区域经济主体,规划发展经济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在进行的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对我国城市和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
  • 2025-4-14  【中国经济时报】

    【宏观与金融】钟辉勇等:关税博弈下 A股涌现增持回购潮
    [摘要] 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为应对冲击,近日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增持、股份回购计划公告,连续释放积极信号。截至4月10日,2025年以来已有近700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超过300亿元的股票回购、共计发布增持计划公告135家次。本期资本市场关注各板块上市公司的增持回购计划、如何完善增持回购、关税政策调整对公司的影响,以及未来又如何应对。专家建言,公司应提升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助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