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4-17 【人民论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加速,城市规模与结构在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的共同驱动下迅速扩张并优化,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不仅出现在各种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文件中,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空间结构的现实样态。城市群、都市圈是大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集群或区域集群的空间形态,但二者在空间范围、相邻状态和经济联系上存在着若干差异。城市向经济功能区演化,是以都市圈为区域经济主体,规划发展经济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在进行的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对我国城市和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
-
2025-4-14 【中国经济时报】
[摘要] 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为应对冲击,近日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增持、股份回购计划公告,连续释放积极信号。截至4月10日,2025年以来已有近700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超过300亿元的股票回购、共计发布增持计划公告135家次。本期资本市场关注各板块上市公司的增持回购计划、如何完善增持回购、关税政策调整对公司的影响,以及未来又如何应对。专家建言,公司应提升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助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
2025-4-3 【南方周末】
[摘要] 一线城市把成本做得越高,一些对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就越会往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搬。正好新一线、二线落户几乎没有限制,大家发现杭州的政策是“来了就是杭州人”。 伴随着代际的变革,90后、00后会逐渐成为消费的主体。2040年是90后50岁的时代,00后40岁的时代。我们今天讲城市发展,是讲中长期发展,不是讲今天和明天,所以要少讲我喜欢什么,多问问年轻人要什么,这里有非常明显的代际变化。
-
2025-4-3 【经济观察报】
[摘要] 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若不是身处其中且深入研究,总会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主要在于现有的教科书式的经济理论,尤其是教科书式的宏观经济理论,刻画的是一个无摩擦的自由市场经济。然而,中国的现实是,理解市场摩擦和相应的结构性问题才是关键所在。这里的结构既涵盖与经济发展相伴的产业结构,也包括转型期经济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导致的产业结构扭曲,还包含生产要素市场摩擦引发的资源空间错配,以及中国转型体制下的所有制结构。因此,要想读懂中国经济,必须基于宏观经济理论,又要超越宏观经济理论,将中国经济的摩擦和结构性特征纳入分析之中,从而支持结构性的宏观政策。这便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核心内容。
-
2025-3-27 【学术月刊】
[摘要] 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中国,区分乡愁是情感所致还是制度的结果对于制度转型有重要意义。若仅从乡土情结(乡愁)解释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和人口回流的现象,将不利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村土地改革。通过首次尝试剥离乡愁的制度成因,并利用抖音平台公开的短视频点赞大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本市向外跨省移民越多,本市发布的视频被外省点赞的数量也越多,体现出了“乡愁”;如果流入地城市的户籍门槛和老家有承包地的比例更高,跨省迁出的移民会增加对其家乡的点赞,体现出了“乡愁”的制度成因;但是老乡的增加,会削弱户籍门槛增加点赞家乡的效应,却会放大因老家有承包地而产生的点赞家乡。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流入地城市户籍门槛和老家有承包地会降低移民的城市融入,而老乡更多会增强移民的居留意愿。因此,“乡愁”实际上是城乡二元制度的结果,提升移民的城市融入水平并加快农村土地改革有助于缓解乡愁且更好地推进城市化。
-
2025-3-13 【澎湃新闻】
[摘要] 从民营企业座谈会,到今年两会,企业家频频出圈。
-
2025-3-6 【建筑杂志社】
[摘要] 当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24年起,公平竞争审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但在客观上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思想认识不统一、行动上也缺乏激励,需要从优化激励机制的角度入手,为更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驾护航。
-
2025-3-6 【财经】
[摘要] DeepSeek大火,让更多人关注到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今年全国两会上,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话题。
-
2025-3-7 【中国报道】
[摘要] 过去一整年热议的“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 “内卷式”竞争。
-
2025-3-6 【中国经营网】
[摘要] 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土地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振兴已经遇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瓶颈。在农村地区,农业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用地都出现了闲置和低效率利用的现象。
-
2025-3-10 【经济观察报】
[摘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建议,消除政策中的模糊地带,建立让各类市场主体更明白的投资规则,比如如果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可以用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无序扩张”。
-
2025-3-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 那么,如何看待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地方的“抢人”大战?地方的“抢人”政策与两会提及的“投资于人”有何区别?不同地区之间的“投资于人”逻辑有何不同?城市要真正吸引并留住人才,靠的是什么?
-
2025-3-23 【深圳发布】
[摘要] 3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在深发布《前瞻大湾区(1)》——“深圳牵引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深圳正在完成从“出圈”“破圈”到“联圈”和“融圈”的蝶变。面向未来,深圳将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首个“万亿级研发投入城市群”,实现从物理连接到化学融合的质变跃迁。
-
2025-3-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 最近关于著名高校文科招生占比下降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近年来,社会上时不时出现一些所谓的文科无用论。既然如此,就不如直接来谈谈文科到底用处何在。
-
2025-3-12 【财新网】
[摘要] “客观上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思想认识不统一,行动上缺乏激励,需要从优化激励的角度入手,为更好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驾护航。”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对财新表示,应优化地方政府激励、拓展公平竞争审查范围,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
2025-3-5 【澎湃新闻】
[摘要]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备受关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并提出优化考核机制、科学分类精准置换债务、加快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等措施。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出中央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面的战略方向,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降低债务风险,确保财政可持续性。本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地方债务的表述做了进一步梳理和展开,以便于更好理解未来地方债务治理的政策导向。
-
2025-3-11 【上海法治报】
[摘要] 从DeepSeek到《哪吒2》,新兴独角兽民营企业正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分布,呈现出新的产业特点。“尽管取得进步,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如何更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聚焦这一热点话题,持续建言献策。
-
2025-3-7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围绕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其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居于十大任务之首。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认为,中国启动内需的潜力巨大,持续不断地推动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外能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内可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可以说,扩大内需是一个双赢的战略目标。陆铭认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应该破除一系列制度约束,从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及投资制度改革等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适应人口流动趋势,从而进一步释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带来的内需机会。
-
2025-3-6 【青年报·青春上海】
[摘要] 近年,新兴产业优质企业质量提升,出品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产品,点燃了市场情绪,比如前沿技术领域的DeepSeek、文化领域的《哪吒》等。如何让这把火烧得更旺,更好地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的观点是改善市场环境。
-
2025-3-3 【澎湃新闻】
[摘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杭州模式和科技创新等热门话题提出“冷思考”。他认为,应先进行前置性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优化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对于灵活就业群体,应有自由选择社保的权利。关于杭州模式和科技创新,他主张各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并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及营商环境。陆铭还关注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土地制度改革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等议题,呼吁改善民营企业外部环境,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并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以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